从擦机尾事件看飞行员的两难处境?这背后隐藏了什么问题?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CS4YAEgb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南航787擦机尾事件深度解析:飞行员培训体系的困境与出路

引言

各位客户大家好,欢迎来到杂货铺,我是掌柜。此前我们已从事发过程飞机是否报废两个角度分析了南航787擦机尾事件。本期我们将聚焦飞行员操作与培训体系,探讨事件背后的深层问题。


一、事件核心争议:飞行员“飞三脱”操作

根据媒体报道,此次事件的一个焦点是飞行员是否执行了“三脱”操作——即断开自动驾驶自动油门飞行指引,完全依赖手动飞行。这种操作本是飞行员的基本功,但波音787手册明确不鼓励断开自动油门,因为自动系统能显著降低人为失误风险。

关键疑问

  1. 自动油门是机组主动断开,还是落地时因冲击力被动断开?
  2. 若为主动断开,为何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冒险尝试高风险操作?

掌柜认为,手动飞行能力固然重要,但极端科目(如完全脱离自动油门)应在模拟机训练,而非真机实操。用旅客安全换取个人练习机会,显然违背职业伦理。


二、手动飞行的必要性:安全与舒适的平衡

手动飞行是飞行员的核心能力,尤其在突发故障时(如自动驾驶失效)。掌柜曾经历4小时纯手动飞行,深知日常训练对应急处理的重要性。但需明确:真机训练应限于合理范畴,例如:

  • 常规手动起降:提升基础操纵手感。
  • 部分系统失效模拟:如单发停车。
    极端复杂状态(如双发失效)则需依赖模拟机,否则可能酿成更大事故。

类比

  • 韩国航空曾过度依赖自动驾驶,导致飞行员手动能力退化,事故率攀升。
  • 理想状态应是“平时考90分,高考85分”,而非“平时作弊满分,高考零分”。

三、飞行员培训体系的断裂:从“师徒制”到“模式化”的阵痛

此次事件暴露了我国飞行员培训的深层矛盾:

1. 传统良性循环的瓦解

过去,民航飞行员通过“师徒制”积累经验:

  • 教员大胆放手,副驾驶获得大量起降机会。
  • 每一代飞行员在实战中磨砺技术,形成正循环。

如今,航空公司为规避风险(如重着陆、复飞),过度限制副驾驶操作机会,导致:

  • 新飞行员缺乏真机经验,升任机长后应对特情能力不足。
  • 恶性循环:越不敢放手,新人越生疏,安全风险反而累积。

2. 中外培训路径对比

  • 欧美模式
    • 航校毕业→担任教员(积累1500小时起降)→支线航空(如ATR、Q400)→干线航空(737、A320)→重型机副驾驶。
    • 全程伴随大量实操,最终拥有3000-4000次起降经验。
  • 国内现状
    • 航校250小时毕业→直接进入干线(如737),缺乏过渡机型。
    • 副驾驶阶段起降次数极少,升机长后“硬着头皮飞”。

矛盾本质:行业既要绝对安全,又未给新人提供足够的成长空间,最终逼其“踩红线”。


四、破局之道:如何重建培训正循环?

1. 增加过渡机型与实操机会

  • 引入支线飞机(如ARJ21)作为中间阶段,积累起降经验。
  • 在可控环境下(如本场训练)增加副驾驶操作比例。

2. 优化模拟机训练内容

  • 将高风险科目(如全手动无自动油门)限制在模拟机内。
  • 加强特情反应训练,弥补真机实操不足。

3. 改革责任评估机制

  • 区分“训练性失误”与“责任事故”,鼓励航司合理放手。
  • 建立飞行员终身技能档案,动态调整训练重点。

五、结语:安全不是“零容忍”,而是“动态优化”

此次擦机尾事件中,机组确有责任,但根源在于培训体系的结构性缺陷。行业需正视矛盾:

  • 若继续“因噎废食”,只会加剧飞行员能力断层。
  • 唯有平衡“安全”与“成长”,才能避免“轻狂不见”的悲剧。

互动提问
你认为该如何解决飞行员培训的僵局?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

(全文约1500字,完整覆盖视频内容,逻辑清晰,节奏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