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控大屏是鸡肋?什么才是好车机?小米vs小鹏vs红旗vs特斯拉谁是MVP?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gjAzwEzG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车机进化史:从机械按钮到智能座舱的百年博弈
第一章:车机的“史前时代”——功能堆砌与用户困境
1986年,一款搭载于豪华车型的车机屏幕悄然问世。它能调节空调、播放磁带、诊断车辆,却因菜单复杂、响应迟缓沦为“工业废品”——用户需频繁触碰屏幕以维持亮度,最终仅生产100台便黯然退场。与之对比,2025年的车机以简约界面、流畅交互赢得赞誉。但若横向对比同期产品,优劣之争仍无定论。车机的评价标准究竟何在?大屏是否必要?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用户与厂商之间。
回溯上世纪,汽车中控的演变堪称功能膨胀的缩影。1930年,摩托罗拉推出车载收音机;1939年,林肯引入空调。此后数十年,座椅加热、车载电话等功能陆续登场。至90年代,宝马旗舰7系(E38)以50余个机械按钮堆砌中控,被用户戏称“开飞机”。这种混乱并非个例——同期奔驰S级、奥迪A8的中控同样按钮密布。功能增多的代价,是用户操作成本的飙升。
第二章:集成化革命——旋钮中控与功能分区
2001年,宝马在7系(E65)上推出行业首个旋钮集成式中控,将功能划分为车辆信息、娱乐、导航、空调四大模块。前三者交由屏幕显示,仅保留高频使用的空调实体键。这一设计成为教科书级方案,助力宝马年销34万辆,并被全球车企效仿。
然而,电动化浪潮颠覆了传统逻辑。新能源车将灯光、挡把外的功能悉数集成于大屏,实体按键几乎消失。这种“极简”却引发新矛盾:出租车司机宁用手机导航,只因车机操作成本过高——调空调需进二级菜单,挂挡依赖触屏。用户抱怨的并非技术落后,而是设计反人性。
第三章:智能座舱大比拼——四款车型的差异化答卷
为探究“好车机”的标准,评测团队选取四款代表车型:
- 特斯拉Model 3:大屏先驱,搭载AMD Ryzen芯片,左侧1/3区域集中车辆信息,右侧固定导航地图。优势在于信息平铺,但致命缺陷是无仪表盘和HUD,驾驶时需低头看屏,安全隐患显著。
- 小鹏P7:采用“平铺式布局”,仪表盘承载主要信息,中控自由度更高。支持行驶中全屏视频,但多数操作依赖语音或二级菜单。其语音助手“小P”表现亮眼,可执行多指令联动。
- 小米SU7:独创“卡片式布局”,三块信息区并列显示,导航、音乐等核心功能一目了然。配备HUD与仪表盘双冗余设计,HUD专攻导航,仪表显示驾驶模式,信息传递效率居四车之首。
- 红旗天宫05:搭载双龙芯一号芯片,算力超骁龙8155。主打“千人千面”自定义界面,支持三种桌面风格切换。其AR-HUD采用双焦面技术,时速与导航信息分层投影,弯道提示动态缩放。更创新支持低速时360影像投射至HUD,实现“眼不离路”。
第四章:语音助手与AI大模型的终极较量
四车语音助手均能响应基础指令,但进阶测试暴露差距:
- 长指令处理:小鹏、小米可连贯执行“调空调+开后备箱+导航”等组合指令,特斯拉仅能分段响应。
- 语义理解:面对“老鼠生病为何不能吃老鼠药”的哲学提问,小鹏、小米依托AI大模型给出科学解释,特斯拉与红旗则“懵圈”。(红旗表示即将通过OTA升级DeepSeek模型补足短板。)
- 场景适配:红旗独创“气声唤醒”,副驾睡眠时可用耳语操控空调;还支持手势控制与模糊指令(如“那首歌”),实用性拉满。
终章:中国车机的崛起与反思
特斯拉曾被视为“汽车界的苹果”,但其座舱设计未能延续颠覆性创新。反观红旗、小鹏、小米等中国品牌,在芯片自研、交互逻辑、语音技术上已实现局部超越。从模仿到引领,中国车企用OTA迭代、AR-HUD、多模态交互等技术,撕掉了“抄袭”标签。
车机的本质,是平衡功能与安全、科技与人性。当西方大厂仍在纠结“按钮还是屏幕”时,中国品牌已给出第三种答案——用灵活的设计、本土化的AI,让车机真正为驾驶者服务。这场百年进化史证明:好的车机,不在于屏幕大小或按钮多寡,而在于能否让用户“看不见科技,只感受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