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进击的巨人!一箭三连的典范!发动机性能如何?为何起飞时不一起点火?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8b4y1G7ef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长征五号遥六发射:亚洲巨人的新高度与动力奥秘

一、破纪录的"胖五"新姿态

2023年长征五号遥六火箭的发射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录。这枚被昵称为"胖五"的重型运载火箭采用了直径5.2米、长度18.5米的加长版整流罩,使全箭高度达到约63米,一举超越此前国内火箭的高度纪录。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我国其他运载火箭芯级直径通常为3.35米,而长征五号的助推器直径就达到这个标准——用形象的比喻来说,它的"大腿"相当于其他火箭的"腰围"。

不过这个纪录可能只会保持半年左右。根据天兵科技披露的信息,2024年6月即将首飞的"天龙三号"火箭高度将达71米,其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4吨,近地轨道运力17吨,采用可复用液体发动机,性能直接对标SpaceX的猎鹰9号。这预示着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迎来新的突破。

二、亚洲第一的硬核实力

长征五号采用"两级半"基本构型,其核心参数彰显着亚洲第一的底气:

  • 起飞质量:859.8吨
  • 起飞推力:约1068吨
  •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14吨
  • 搭配远征二号上面级后,地球静止轨道运力可达5.1吨

在全球范围内,其运载能力仅次于美国太空发射系统(SLS)和重型猎鹰火箭,与德尔塔4重型基本持平。这种强大的投送能力,使中国在深空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工程中拥有了自主权。

三、坎坷的涅槃之路

长征五号的研制历程堪称一部中国航天的奋斗史诗:

  1. 2016年首飞:11月3日的首飞经历了多次推迟,最终虽获成功,但过程惊心动魄。
  2. 2017年挫折:遥二任务在发射346.7秒后,因芯一级一台YF-77氢氧发动机推力异常导致失利。
  3. 技术攻关:随后的908天里,科研团队发现振动引发的氧涡轮泵结构破坏是主因,通过结构强化初步解决问题。
  4. 新挑战出现:2018年试车中涡轮泵转子盘轴断裂,设计师通过加粗轴体、改变局部形状消除振动。
  5. 最终突破:2019年4月彻底解决异常频率问题,自此长征五号系列迎来高密度成功发射期。

四、动力系统的精妙设计

长征五号的强大源于其"三型发动机"的黄金组合:

1. 助推器动力(8台YF-100)

  • 单台推力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
  • 提供起飞阶段90%的推力
  • 内侧发动机可单向摇摆8度

2. 芯一级动力(2台YF-77)

  • 50吨级氢氧发动机
  • 双向摆动设计
  • 燃烧室压力较前代提升2.5倍

3. 芯二级动力(YF-75D)

  • 9吨级膨胀循环氢氧发动机
  • 具备二次启动能力
  • 系统简化带来更高可靠性

这种"煤油助推+氢氧芯级"的组合经过上千种构型论证,既利用煤油发动机的大推力和高密度比冲快速穿越大气层,又发挥氢氧发动机的高比冲优势实现精准入轨。

五、点火时序的智慧

不同于常规认知,火箭发动机并非同时点火。长征五号采用分级启动策略:

  1. 首先启动芯级两台YF-77氢氧发动机(点火指令后0秒)
  2. 约7秒后氢氧发动机达到工作推力
  3. 随即点燃助推器8台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
  4. 约2秒后总推力超过自重,火箭离地

这种设计源于不同燃料的特性差异——液氢点火需要更长的预冷过程,而煤油发动机响应更快。类似的时序设计也见于欧洲阿里安5火箭(氢氧芯级先于固体助推器点火)和苏联能源号火箭。

六、"一键三连"的模块化哲学

长征五号的成功催生了中国航天的模块化发展体系:

  • 一个系列:新一代运载火箭家族
  • 两种发动机:120吨液氧煤油机与50吨氢氧机
  • 三个模块:2.25米/3.35米/5米直径标准模块

基于此架构衍生出:

  • 长征五号系列(5米模块)
  • 长征七号系列(3.35米模块)
  • 长征六号系列(2.25米模块)

这种"积木式"发展模式极大提升了技术复用率,后续研制的长征九号重型火箭、长征十号载人登月火箭都将继承这一设计哲学。正如视频作者所言,这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中国智慧在现代航天中的完美诠释。

七、未来的思考

随着商业航天的崛起,关于"中国火箭型号是否过多"的讨论值得关注。传统国家队与新兴商业公司如何形成互补?模块化设计如何平衡标准化与任务适应性?这些问题将伴随中国航天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长征五号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在于一时的纪录,而在于通过核心突破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体系。当63米的箭体刺破苍穹时,它承载的是一个民族对宇宙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