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有犹太人与纳粹合作过?【犹太复国运动/锡安主义/希特勒/巴以冲突/以色列】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DxWejEMW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犹太复国主义的起源:从欧洲反犹主义到巴勒斯坦殖民计划

一、欧洲反犹主义的历史根源

​犹太民族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千年前巴勒斯坦地区的以色列王国。随着王国衰落,犹太人开始大规模流散,其中欧洲成为主要聚居地。这些坚守犹太教传统、拒绝同化的移民群体,逐渐与基督教欧洲社会在宗教、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深刻矛盾。从中世纪的"血祭诽谤"到近代的种族歧视,反犹主义在欧洲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迫使犹太人探索不同的生存策略。

面对系统性歧视,犹太知识分子发展出四种应对路径:同化派主张通过世俗教育和社会融入消除差异,如马克思父亲为职业发展改信基督教;改革派推动犹太教现代化,德国哲学家蒙德尔松发起的哈斯卡拉运动便是典型;革命派转向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托洛茨基等犹太裔思想家将民族矛盾归因于阶级压迫;而最激进的复国主义者则选择彻底离开欧洲,回归祖先之地巴勒斯坦。

二、德雷福斯案:复国主义运动的催化剂

​1894年法国陆军爆发的德雷福斯间谍案,成为犹太复国主义兴起的关键转折。犹太裔军官阿尔弗雷德·德雷福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被判叛国罪,尽管后续调查发现真凶是军官艾斯特哈齐,军方仍为维护声誉拒绝平反。作家左拉发表《我控诉》公开信引发社会分裂,这场持续12年的冤案最终在1906年得以昭雪。

该事件对奥匈帝国记者西奥多·赫茨尔产生决定性影响。目睹巴黎街头反犹暴乱后,他在1896年出版《犹太国》,系统提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家园"的政治纲领。该书巧妙采用宗教符号"锡安"(耶路撒冷圣山)包装世俗政治目标,既规避国际社会对殖民计划的警惕,又唤起犹太人的宗教情感。1897年首届世界锡安主义大会通过的《巴塞尔纲领》,确立了"资金-大国支持-移民"三位一体的实施策略。

三、殖民合作的建立与大国博弈

​犹太复国运动与英国殖民利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共谋。1917年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表面支持"犹太民族家园"建设,实则为接管奥斯曼帝国遗产寻找代理人。1920年圣雷莫会议上,英国以"协助犹太移民"为名获得巴勒斯坦委任统治权。这种合作本质是殖民者与移民者的利益交换:英国获得犹太资本和劳动力开发殖民地,复国主义者则借助帝国力量实现土地攫取。

赫茨尔设计的模糊话术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巴塞尔纲领》刻意避免提及建国目标,仅模糊承诺"受法律保护的犹太家园",使该运动既能吸引温和派犹太人参与,又能规避国际社会对领土扩张的警惕。这种策略性表述为日后以色列建国埋下伏笔,也导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与犹太移民的矛盾持续激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将"Zionism"译为"犹太复国主义"而非直译"锡安主义",客观上强化了其政治属性认知。

这段历史揭示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复杂性:为反抗迫害而兴起的复国主义,最终通过殖民手段转嫁苦难;英国为制衡阿拉伯势力引入犹太移民,却造就了更棘手的地缘冲突。当纳粹德国登上历史舞台时,这种矛盾将发展出更为吊诡的合作形式——这正是下期将要揭示的历史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