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竟然有空军?揭秘大清第一支空中部队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H4y1u7po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中国早期航空探索:清朝鲜为人知的空中力量

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标志着现代航空的开端,但鲜为人知的是,几乎在同一时期,远在东方的清王朝也开始了自己的航空探索。这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往事,展现了中国人在航空领域早期的努力与成就。

气球部队:中国最早的空中军事力量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这场帝国主义争夺战中,日本军队使用了一种新式武器——山田式侦察气球。这种由日本航空先驱山田猪三郎设计制造的"四三型系留气球",直径3米,长10米,操作员通过旗语或有线电话与地面联系,主要用于战场侦察。

日俄战争让清政府认识到航空器的军事价值。190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率先从日本购入两具山田式气球,并在武昌阅马场东兵营进行演放。这成为中国引进现代航空装备的开端。

1908年1月2日,湖北陆军第八镇气球队正式成立,配备山田式气球并聘请日本教练,这被公认为中国第一支成建制的空中部队。同年5月,江苏陆军第九镇和直隶陆军第四镇也相继成立气球队。在1908年的太湖秋操中,清军首次大规模使用气球参与军事演习,标志着航空力量开始融入中国军事体系。

1909年,清政府颁布《陆军气球预备法》;1910年,在北京南苑设立中国最早的官方航空机关——航空署。然而随着1911年山田猪三郎的逝世,以及1912年清王朝的覆灭,这支初具规模的空中力量尚未在战场上证明价值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飞机引进:清王朝的航空尾声

在气球部队发展的同时,清政府也开始了对更先进的飞行器——飞机的探索。北京南苑机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这里最早记录到飞机起降。1907年,清政府在此修建跑道,南苑操场正式升级为南苑机场。1910年,清政府设立飞机修造厂,并购入一架法国苏姆式双翼机。

1911年,"中国飞行第一人"秦国镛从欧洲带回一架法国高德隆双翼机。至此,清王朝拥有了两架现代飞机,但伴随着1912年清帝退位,这些航空装备也随之成为历史遗产。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航空业的实践探索也在清末起步。1909年,被誉为"中国航空之父"的冯如在美国成功试飞自制飞机,比莱特兄弟仅晚6年。1911年2月,冯如带着团队和设备回到广东,虽然时间上仍属清朝,但实质上已进入民国时期。

理论先导:超前时代的航空认知

更令人惊叹的是清人在航空理论上的超前认知。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编纂的《皇朝经世文统编》中,已经出现了"飞机"一词,并收录了一篇堪称"中国飞机第一雄文"的文章。

这篇文章详细记录了当时法、德、美三国最新的飞机研发进展,系统探讨了扑翼机、滑翔机、展弦比、推重比、动力系统、螺旋桨、重心、摩擦力、涡流等专业概念,甚至提出了飞机飞行的十大要素和着陆的核心方法。这些理论认识在当时的国际航空界都处于前沿水平。

文章作者展现出惊人的前瞻性,其航空知识水平不亚于同时代的欧美先驱。考虑到成文时间可能早于1901年,这种超前认知更显珍贵。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局限,这些理论探索未能及时转化为实践成果。

结语

从气球部队到飞机引进,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先导,清王朝在最后十年间走过了浓缩的早期航空发展历程。这段历史既展现了中国人在航空领域的早期努力,也折射出一个古老帝国在面对新技术时的矛盾与挣扎。

虽然清政府的航空实践最终随着王朝覆灭而中断,但这些探索为中国后来的航空发展埋下了种子。当我们回顾中国航空百年历程时,不应忘记这些在历史转折点上闪烁过的航空星火。它们见证了一个古老民族迈向现代化的蹒跚脚步,也预示着一个航空大国的未来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