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35】帝国的反击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ARSnYhEzr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NASA的合同困局:老牌军工与新兴航天的帝国之战
1. 波音巨亏与航天业务出售危机
经过数月的煎熬,波音公司宣布其“星际客机”(Starliner)首次载人试飞导致高达2.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新任CEO凯利·奥特伯格正考虑出售部分航天业务以止血,包括星际客机项目和国际空间站相关业务。然而,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更深远的问题——NASA的合同模式正在动摇整个美国航天工业的格局。
2. NASA的传统合同模式:成本补贴的利与弊
NASA早期采用成本补贴合同(Cost-Plus Contract),即由NASA全额承担研发费用,承包商只需按需执行。这种模式在高风险技术攻关时优势明显:若项目超支或设计变更,承包商无需承担额外成本,NASA兜底。然而,弊端也随之显现——承包商缺乏效率动力,拖延、超支成为常态,反正“花的是NASA的钱”。
3. 固定价格合同的兴起与理想幻灭
为提升效率,NASA引入固定价格合同(Fixed-Price Contract),即承包商需在约定预算内完成任务,超支自负,结余归己。理论上,这能激励企业优化管理,但现实却残酷。例如,诺斯罗普·格鲁曼(诺格)在B-21轰炸机项目上因固定价格合同亏损惨重。如今,波音、洛克希德·马丁(洛马)、诺格等巨头纷纷抵制此类合同,认为风险过高。
4. SpaceX的崛起与老牌企业的溃败
当传统巨头退缩时,SpaceX等新兴企业趁势而入,几乎垄断了NASA近年来的关键竞标:
- 国际空间站货运合同:SpaceX击败诺格;
- 月球门户货运飞船:SpaceX战胜波音、内华达山脉等;
- 载人登月器:SpaceX碾压蓝色起源领衔的“国家队”。
老牌企业节节败退,亏损频发,而SpaceX凭借低成本、高效率成为NASA的“运输承包商”。但问题在于,SpaceX的业务集中于运输服务,而非科学载荷研发——后者仍是传统军工的天下,如诺格承建的韦伯望远镜、雷神的陆地卫星载荷、洛马和波音的深空探测器。
5. 老牌企业的反击:政治游说与行业垄断
面对挤压,传统巨头开始联合反制:
- 拒绝竞标固定价格合同,迫使NASA回归成本补贴模式;
- 利用政治游说:波音、洛马等通过国会施压,强调NASA的“就业创造”职能,而非技术突破。NASA的PPT常需标注“为各州创造多少岗位”,实则是军工复合体绑定地方经济的策略。
- 自愿低效:传统企业通过延长工时、堆叠间接费用提高利润,形成“越慢越赚钱”的畸形生态。
6. NASA的两难抉择
NASA陷入战略僵局:
- 支持新兴企业:推动固定价格合同,倒逼行业改革,但可能引发预算削减(国会偏向传统军工),且过度依赖单一企业(如SpaceX)风险巨大;
- 妥协传统模式:保留成本补贴合同,维持老牌供应链,但效率低下、超支问题无解。
7. 未来展望:帝国反击战谁能胜出?
这场博弈不仅是商业竞争,更是美国航天工业的路线之争:
- 若NASA坚持改革,传统巨头可能转向利润更高的军用订单,进一步削弱NASA的议价权;
- 若SpaceX等新兴企业垄断核心项目,未来是否会“洛马化”,成为新的低效垄断者?
结语
NASA的困局折射出美国航天的深层矛盾:在效率与利益、创新与守旧之间,如何平衡?答案或许不在技术,而在政治与经济的选择。而对于观众而言,这场“帝国反击战”的结局,将由时间与市场共同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