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终观察(上):大增长后的叙事空洞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BcrFYqEF5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2024年的叙事空洞:当"赢学"失效后,我们如何自处?

2025年元旦,UP主老蒋以一场郑州夜骑的狂欢为引子,剖开2024年的社会情绪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叙事危机"的故事。20万大学生在深夜骑着共享单车涌向开封,堵塞六车道公路的荒诞画面,恰似一代人无处安放的激情隐喻:它无关具体诉求,却暴露了年轻人对意义感的饥渴。

一、人本质是"叙事动物"

老蒋提出一个颠覆日常认知的观点:人类并非单纯活在物理现实中,而是活在自我构建的叙事里。就像拿到绝症诊断书的人,身体状态未变,却因"绝症患者"的新叙事坠入深渊。叙事赋予我们角色定位,串联过去与未来,决定如何看待当下。

过度沉浸叙事会吞噬自我(如被"父母"角色框死的中国式家长),但失去叙事更致命——当人无法确认自己是谁、去向何方时,即便物质无忧,也会陷入精神漂泊。李子柒复出引发共情、体育明星引发狂热,本质上都是受众在消费"跨越磨难"的成长叙事。

二、崩塌的"双轨叙事"

过去几十年,中国人依赖两套叙事支撑价值感:

  1. 集体赢学:相信个人牺牲能汇入国家崛起洪流,且最终反哺自身。90后的爱国情怀正源于此——他们成长于经济腾飞期,亲眼见证家庭与社会的同步改善。但当增长放缓,"大叙事"的感召力随之衰减(从航天热情到奥运关注度的下滑可见一斑)。
  2. 个人赢学:笃信"明天会更好"的进步主义信仰。80后曾天然认为工资每年涨5%、三年后必然更富足,如今更多人只求"维持现状"。东亚的优绩主义更深化了这种焦虑——从"赢在起跑线"到"隐藏分审判",人的价值永远由外部标准裁定。

这两套叙事的致命缺陷在于价值外依:爱祖国需证明"中餐世界第一",爱自己需胜过他人。一旦无法持续"赢",意义系统便崩塌。

三、悬浮一代的困境

当代年轻人陷入尴尬的夹层:

  • :没有生存危机(不会饿死冻死)
  • :缺乏尊严感与超越性目标

这种"温饱后的虚无"催生种种怪象:发疯文学、郑州夜骑的集体狂欢、极端事件…它们本质是同一种生命激情的不同出口。当既有的叙事失效,人就像失去剧本的演员,在舞台上茫然四顾。

(注:此为精简版长文框架,完整展开需补充具体案例、数据及下期关联内容,实际撰写时可突破千字限制深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