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的美国喊停火、气的以色列直咬牙:渗透和斩首怎么在胡塞身上不灵了?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NgYzsE15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也门乱局与胡塞武装的生存之道:一部部落文明对抗现代强权的史诗

一、也门:被误解的国度

在中文互联网上,关于也门的讨论往往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将胡塞武装简单归类为"中东真爷们",要么将其污名化为"恐怖组织"。这两种认知都源于对也门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误解。实际上,也门是一个尚未完成现代国家建构的部落社会,全国80%的领土仍处于部落自治状态,境内200多个大小部落或各自为政,或结成松散联盟。

也门的特殊性在于其权力结构的"倒置"——与中东其他国家"强国家、弱部落"的转型路径不同,也门形成了"强部落、弱国家"的畸形格局。这种局面源于1962年北也门革命后,新成立的共和政府始终未能产生足以统合各部落的强人领袖。1990年南北也门统一后,首任总统萨利赫虽有改革抱负,却不得不依赖哈希德部落联盟的支持,其政策推行受制于艾哈迈尔家族的意志。

二、胡塞武装的崛起密码

胡塞武装的真正力量源泉在于其巧妙融合了三种要素:部落忠诚、宗教动员和地缘博弈。作为宰德派(什叶派中最接近逊尼派的分支)武装,胡塞在北方部落中具有天然号召力。2011年"阿拉伯之春"期间,他们利用北方部落对萨利赫政府的不满,以宗教青年组织为骨干迅速壮大。与南方逊尼派部落的散沙状态不同,胡塞成功整合了北方多个部落的力量,形成相对统一的军事政治实体。

2014年的首都萨纳之战堪称胡塞的"高光时刻"。他们借过渡政府削减燃油补贴引发的民怨,联合被边缘化的前总统萨利赫,在哈希德部落的中立或支持下轻取首都。值得注意的是,胡塞的军事胜利不仅针对政府军,还包括对抗沙特领导的海湾联军、南方部落武装甚至恐怖组织(如基地组织阿拉伯半岛分支),展现出惊人的多线作战能力。

三、代理人战争表象下的生存智慧

西方媒体惯于将也门内战简化为"沙特-伊朗代理人战争",这种叙事严重失真。事实上,无论是沙特支持的逊尼派政府还是伊朗扶持的胡塞武装,都在利用外部支持服务本土利益。胡塞与伊朗的关系本质上是各取所需的战略合作:伊朗获得牵制沙特和以色列的战略支点,胡塞则获取武器装备和有限资金支持,用于巩固北方势力范围。

胡塞的武器装备来源堪称现代战争奇观。受联合国武器禁运限制,其高科技武器(如高超音速导弹)主要通过拆解运输、境外组装的方式获取。这些装备虽无法改变战场平衡,却能有效提升威慑能力——正如2023年胡塞导弹袭击以色列本土,直接戳破内塔尼亚胡所谓"伊朗导弹能力已被解除"的谎言。

四、不对称战争的博弈艺术

胡塞武装的"难缠"特质源于其独特的生存策略:

  1. 成本转嫁:将美以军事打击转化为部落动员工具,空袭越猛烈,部落凝聚力越强
  2. 声望经济:通过袭扰以色列商船、支援巴勒斯坦等行动积累阿拉伯世界声望
  3. 模糊战略:保持"非国家行为体"身份规避国际法约束,同时行使准政府职能治理北方

这种策略使强大对手陷入"打不死、耗不起"的困境。美国之所以"屈辱停火",以色列之所以"后继乏力",根本原因在于打击胡塞的边际效益递减——每枚价值百万美元的拦截导弹拦截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这种经济账注定不可持续。

五、部落文明的现代启示

胡塞武装的顽强生命力折射出部落文明对抗现代强权的三大优势:

  1. 组织韧性:基于血缘和地缘的忠诚度远超意识形态动员
  2. 认知免疫:部落成员天然排斥外部势力的"文明优越论"说教
  3. 生存伦理:"力量-财产"的原始循环比现代国家更适应持久消耗战

这也解释了为何摩萨德能在哈马斯、真主党内部发展线人,却难以渗透胡塞高层——部落社会的排外性形成了天然反间谍屏障。

六、也门未来的可能图景

当前也门形成南北对峙的"双重瘫痪"局面:南方过渡政府因部落分裂和沙特约束而"进不得退不得";胡塞武装虽控制北方却受限于国际认可度。在沙伊和解背景下,2023年停火协议虽暂时冻结内战,但根本矛盾未解。胡塞转向攻击以色列商船,既为声援巴勒斯坦,更为积累政治资本,为日后可能的南北谈判争取筹码。

也门乱局给予世人的深刻启示在于:当现代国际体系遭遇前现代部落社会时,单纯依靠军事压制或意识形态渗透往往适得其反。理解这种文明差异,或许才是解决也门问题的真正钥匙。而胡塞武装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正在用最原始的方式诠释着"弱者的武器"如何改变强权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