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内部员工:欧洲的希望,烧钱百亿,靠中国供应链,依然难产?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7qUYjEwC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Northvolt破产危机:欧洲电池巨头的陨落与启示
一、辉煌起点与突然崩塌
Northvolt成立于2016年,凭借“欧洲宁德时代”的定位迅速崛起,成为欧洲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电池初创企业,累计融资超150亿美元。其投资人阵容堪称“顶配”:德国大众、高盛、贝莱德以及德加两国政府基金均参与其中,并拿下大众、宝马等头部车企订单。然而,这家“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企业却在近期突然宣布破产重组,引发行业震动。
二、裁员潮与地方经济冲击
据内部员工透露,Northvolt的裁员分多轮进行:
- 首次裁员400人
- 随后宣布裁撤1600人(含800名蓝领、400名白领)
- 累计裁员比例达25%,约2500人离职
裁员对瑞典当地造成连锁反应:房价下跌预期加剧,医院、周边企业员工均感到恐慌,凸显Northvolt作为地区经济支柱的影响力。
三、三重致命问题
-
管理混乱
- 文化冲突:公司排斥中国供应链专家,却依赖缺乏电池经验的印度团队,关键岗位任人唯亲(“加入小圈子比能力更重要”)。
- 效率低下:印度团队“说得多做得少”,中国外派员工因语言障碍(仅能用翻译器沟通)需专车接送、集中居住,管理成本极高。
-
技术困境
- 过度追求“去中国化”,拒绝成熟的中国设备(同类设备中国版运行良好,欧洲版故障频发)。
- 本土员工培训不足,同一台机器中国工程师操作正常,欧洲员工使用时性能骤降。
-
财务失控
- 盲目扩张:在德国、加拿大等地同时建厂,远超实际需求。
- 薪资泡沫:为吸引劳动力大幅涨薪,人力成本激增。
- 现金流断裂:拖欠中、日、韩供应商款项,导致外籍技术团队集体撤离。
四、绿色光环下的现实困境
Northvolt曾以“100%水电/风电供能”为卖点,赢得欧洲车企青睐。但内部人士指出:“有绿电不等于会造电池”。欧洲车企原计划通过Northvolt实现供应链本土化,但其实际表现彻底失去信任。宝马等客户早已布局3-4家备用供应商,目前订单或将转向亚洲电池巨头。
五、欧洲电池自主梦的挫折
- 本土化悖论:Northvolt试图复制亚洲供应链,却因高成本(瑞典时薪是中国的6倍)、低效率失败。
- 经验断层:欧洲擅长“从10到100”的汽车制造,但缺乏“从0到1”的电池产业化能力。
- 文化差异:瑞典员工拒绝高强度工作模式,与中国“996”文化形成鲜明对比。
六、最后的挣扎与启示
Northvolt已启动第11章破产保护,试图通过管理层换血自救。这一案例暴露出:
- 电池行业需要“硬功夫”,资本与口号无法替代技术和经验。
- 全球供应链协作不可逆,强行“脱亚”只会适得其反。
- 欧洲制造业转型面临深层挑战:如何平衡环保理想与产业现实。
正如受访者所言:“造电池不是做流行音乐——光有明星光环远远不够。”Northvolt的崩塌,或许标志着欧洲电动车产业链自主化的第一次重大挫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