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谈谈那些最小的火箭引擎-Scott Manley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VoKYmEKZ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从巨型到微型:火箭发动机的尺寸极限探索

引言:从巨型发动机谈起

大家好,我是Scott Manley。过去我们讨论过现存最大的火箭发动机,你们可能看过我谈论那些巨大的F-1发动机。有一张著名照片展示了Fernophon Brown站在土星五号火箭底部,被那些庞大的F-1发动机完全衬托得渺小无比。我也曾介绍过SLS助推器发动机,这些五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不仅是人类制造过最强大的火箭发动机,同时也是飞入太空的最明亮火箭发动机。但今天,我想探讨的是另一个极端——小型火箭发动机。制造小型发动机涉及许多有趣的工程挑战。

轨道级火箭的最小主发动机

我们将从能够飞入轨道的火箭助推器主发动机开始讨论。就常规使用而言,我认为目前最小的火箭发动机是Rocket Lab公司Electron火箭上使用的Rutherford发动机。Electron是一款相当小的火箭,其第一级由九台发动机提供动力。根据资料,每台Rutherford发动机重35公斤,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能产生约2.6吨推力(我听说一些新型号能达到2.8吨)。不过这个重量不包括为其供电的电池质量,因为Rutherford开创性地在火箭发动机中使用了电动泵技术,结合3D打印等现代技术实现了发动机小型化。

还有另一种电动泵发动机也曾几次进入轨道,那就是Astra火箭上使用的Delphin发动机。Astra火箭体积更小,但只安装了五台发动机,而且我认为这些发动机实际上比Rocket Lab的Rutherford更强大。采用电动泵发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它大大简化了泵的结构。大多数火箭发动机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或闭式循环设计,本质上都是通过燃烧气体驱动涡轮,再由涡轮带动泵工作。但随着涡轮和泵尺寸缩小,制造难度会急剧增加,因为涡轮叶片边缘的间隙公差问题会越来越显著,导致效率下降。

尽管如此,我认为Ursa Major公司的Hadley发动机在小型化方面做得相当出色。这是一款推力2.3吨的煤油/液氧发动机,已经成功飞行,为Stratolaunch发射的高超音速试验飞行器提供动力。此外,它还计划用于Astra公司Rocket 4的第二级。几年前我曾参观过他们的工厂,亲眼见过这些发动机。不过,这款发动机尚未真正进入轨道飞行。可以说,Ursa Major在缩小涡轮尺寸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制造的可能是目前最小型的涡轮泵驱动发动机。

压力输送系统与小型推进器

如果我们完全摒弃那些高度复杂的泵系统,仅使用压力输送系统会怎样?这就是压力输送式发动机。最小的压力输送双组元推进剂发动机本质上就是反作用控制推进器。美国使用的大多数这类推进器都可以追溯到1960年代。当时有家名为Marquardt的公司,他们以生产小型反作用控制推进器闻名,最初为阿波罗计划服务,后来也用于其他卫星。

在Marquardt之前,水星计划和双子星计划已经使用过小型发动机,但阿波罗计划采用的R4D推进器至今仍在服役,与SpaceX龙飞船上使用的Draco发动机类似。这些发动机能产生约50公斤推力,长约12英寸(30厘米),直径约6英寸(15厘米),重约4公斤。虽然比起第一级的巨型F1发动机和第二级的J2发动机确实小很多,但作为反作用控制推进器来说并不算太小。

Marquardt公司后来经过一系列并购,先后成为Kauser-Marquardt、Aerojet Rocketdyne的一部分,现在隶属于L3Harris。查阅L3Harris的小型双组元推进器目录,我发现其中最小的是R6D发动机(这可能是我能找到的美国航天器上使用的最小发动机,其他国家的航天器上可能有更小的)。这是一款使用甲基肼/四氧化二氮的推进器,能产生5磅推力,整个装置仅重450克(1磅)。这款推进器设计于1970年代,用于卫星。

从技术角度看,双组元推进器的燃烧室必须足够长,确保燃料和氧化剂在到达喷管喉部前完全反应,然后膨胀产生推力。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双组元推进器的最小尺寸。值得一提的是,这份产品目录显示该推进器喷管直径仅5.5毫米,看起来非常小。这让人想起火星气候探测者号的事故,当时由于英制与公制单位转换错误导致任务失败。有趣的是,这里可能是将英寸误转换为毫米,实际应为5.5厘米而非5.5毫米,误差达10倍。

单组元推进器的极限突破

能否制造比这更小的推进器?答案是肯定的——单组元推进器。最初由Redmond公司生产的MR-103是该系列中最小的型号,仅能产生1牛顿推力,通过催化分解肼类燃料工作。这款MR-103推进器重约330克,其中约200克(整整三分之二)是用于控制单组元推进剂流动的阀门质量。单组元推进器还需要加热催化剂床使其分解燃料,因此燃烧反应区域也需要一定长度,末端才是小型喷管。

这种设计对微型航天器来说并不理想,因为加热催化剂需要额外电力,增加了系统复杂性。如果愿意牺牲性能,不使用肼类而采用过氧化氢,可以找到更小的推进器——过氧化氢不需要加热催化剂。我发现一个日本制造的200毫牛顿(相当于20克推力)推进器实例,总重仅30克。虽然性能只有肼类单组元推进器的一半,但省去了加热系统的复杂性。

冷气推进系统的极致微型化

如果我们完全摒弃催化剂,仅用一个阀门将推进剂储罐与喷管相连,就能制造冷气推进器。这类推进器可以做得极其微小。我发现美国航天器上使用过的最小冷气推进器由Moog公司制造,仅重16克,曾用于斯皮策太空望远镜,能产生120毫牛顿推力。虽然推进器本身很轻,但配套线路的质量可能反而更大。

对于立方星(CubeSat)而言,确实存在真正微型级的冷气推进系统。有些使用丁烷、一氧化二氮或氨作为推进剂,其优点是不需要压缩气体——使用液化气体,释放到膨胀室中加热后喷出。2000年发射的SNAP-1卫星就携带了这样的推进系统。现在甚至可以直接购买螺栓安装式的独立推进模块,比如VACO公司为MARCO任务(首批飞往火星的星际立方星)设计的系统。这些丁烷推进系统采用了一种称为CHEMSTM(化学蚀刻微系统)的技术,通过堆叠化学蚀刻的圆盘来制造复杂的管路网络,而非传统加工方式。

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微型世界

正如开头提到的,人类制造过最强大的火箭发动机实际上是固体火箭发动机——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五段式固体火箭助推器。他们提供从巨型SLS助推器到小型发动机的全系列产品。如果你玩过模型火箭,就知道那些小小的黑火药发动机能把火箭送上几百英尺高空。在专业领域,你可以买到更大的型号。

他们的产品目录从巨大的SLS助推器开始,往下有ULA使用的石墨环氧发动机(GEM),再到作为末级推进的"星"系列发动机。你可能听说过Star 30和Star 48,这些数字代表推进剂舱的直径(英寸)。他们甚至制造了直径仅4英寸的Star 4发动机——小到可以放在手掌上,看起来像个带着喷管的小柚子。Star 4G直径4.5英寸,重1.5公斤(3.3磅),能产生58磅(26公斤)推力,持续10秒,总冲2650牛·秒。这还不是他们制造的最小发动机,但展示照片最好——有人用手举着它。

他们制造的最小的是直径仅3英寸的Star 3,长7.5英寸,重仅2磅(约1公斤)。这款发动机曾实际应用于火星探测漫游车的终端下降阶段。这些漫游车使用气囊着陆,在降落伞下降接近地面时,会点燃这些小型发动机尽可能抵消水平速度,然后释放大气球缓冲着陆。这些可能是行星探测任务中使用过的最小固体火箭发动机,但我知道还有更小的存在。

记得我做过关于ASM-135反卫星导弹的视频吗?这种由F-15发射的导弹末端有一个被称为"微型寻的飞行器"(MHV)的装置。这个自旋稳定的装置装有热成像相机,外围环绕着64个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通过精确计时点火(利用旋转特性),这些发动机可以调整飞行方向。整个装置重30磅(含相机、制导、电源和通信系统),分摊下来每个发动机可能只有约100克(4盎司)。这可能是我所知使用过的最小固体火箭发动机,但可能还有更小的。

MEMS技术下的纳米级推进器

事实上,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这种通过蚀刻硅片制造微型机械装置的技术,使我们能在手机中集成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元件。2000年的一份研究论文显示,研究人员成功在硅片上制造了微型火箭发动机——准确地说,是在一块芯片上阵列排列了数百个微型火箭发动机舱。每个微型发动机都配有底部点火加热元件和顶部微型硅喷管。

这种设计可以按顺序点燃各个微型发动机,每个能产生6毫牛顿推力,燃烧时间仅几分之一秒。想象一下,在一个航天器中,你的控制软件、导航系统和传感器都集成在一块微芯片上,而这块芯片同时还集成了数百个微型火箭发动机——这简直太酷了!研究指出,这种微型发动机的尺寸极限取决于燃烧热量流失速度——如果尺寸太小,燃烧产生的热量会过快散失导致熄火。他们使用的发动机舱截面为1.5×1.5毫米,已经接近极限,但认为如果采用更高能推进剂,还可能进一步缩小。

研究还提到一个有趣现象:有时一个发动机点火会引燃相邻发动机,产生连锁反应。虽然这些微型火箭发动机从未实际应用,但在学术领域,有许多关于微型电推进装置的博士研究项目。比如一种用于双组元发动机的二维喷管截面设计。问题在于,当尺寸过小时,发动机可能无法正常点火,因为燃烧室需要特定尺寸才能维持稳定燃烧。

我还看到过关于胶体推进器的研究,这种技术在1960年代出现,1970年代基本被弃用,因为当时卫星需要更大推力的推进器。但随着立方星的兴起,这种超微型电推进器可能重新找到用武之地。有时候,当你怀揣建造宇宙飞船的远大理想时,反而需要从小处着眼。

我是Scott Manley,飞行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