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产业】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要停下,直到怒火击穿痛苦,直到泪水流入心脏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wDPYdE1s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装备制造业:从人体到国之重器的演进之路
人类最早的装备并非取火的木棍或凿石的石斧,而是我们自身的眼耳口鼻和四肢。正是依靠大脑对这些"装备"的协同指挥,人类才得以开凿洞穴、制造武器,进而创造出剑斧、陶器等工具,最终发展出水队、墨房、风车、船舶等系统性装备。这个从我们自身出发制造工具的行业,被称为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与起源
装备制造业在中国被定义为"为经济各部门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提供装备的行业",简而言之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行业"。这一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当时会议提出"加大装备工业的开发力度",此后"装备工业"一词频繁出现,并逐渐演变为"装备制造业"。
起初,装备制造业专指工业机床和机械加工等具有明显重工业特质的行业。但随着各行业细分发展,许多行业都发展出自己的专业装备,导致装备制造业的定义开始模糊。2001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提出将装备制造业分为五大类:通用类装备、基础类装备、成套类装备、安全保障类装备和高技术关键装备,这一分类成为业界主流。
如今,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分类中横跨八大类、细分186个小类的广袤行业。从弹布线鱼、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到光刻机,从横跨全国的航空母舰到作坊中的锤子,都属于装备制造业范畴。然而,这一概念的广泛性也引发争议:一方面它太过庞大,各类产品间缺乏关联;另一方面,除中国外几乎没有国家使用这一概念。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特殊使命
中国之所以专门建立"装备制造业"这一概念,是因为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为严峻。我们常说的"卡脖子"并非仅指关键设备受制于人,而是整个装备制造业的知识积累和工艺积累落后。这些积累只能通过市场中日复一日的深耕获得,依靠客户反馈不断试错改进,形成正向循环。
装备制造业的产品多面向施工单位、企业、厂商等风险厌恶型客户,这些客户往往倾向于购买国外品牌,导致本土企业缺乏市场,无法形成积累,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史,就是如何突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历史,是几代人燃烧怒火的奋斗史。
挖掘机:从市场末梢突围的中国故事
在装备制造业的众多领域中,工程机械尤其是挖掘机的发展最具代表性。挖掘机作为工程机械的核心机种,其市场表现常被视为行业风向标,业内甚至有"得挖掘机者得天下"的说法。
中国挖掘机的发展比西方晚了一百多年。1833年,美国制造出第一台蒸汽挖掘机,而中国直到1954年才生产出第一台机械式挖掘机。更令人唏嘘的是,中国曾有机会更早接触这一技术——1844年,美国特使顾盛在签订《望厦条约》后,曾向清政府赠送一台蒸汽挖掘机模型,但被以"奇技淫巧"为由婉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挖掘机技术曾一度跟上世界步伐。1956年,抚顺挖掘机厂生产的履带式正铲挖掘机在国庆典礼上经过天安门;1963年,又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履带式液压挖掘机。然而到90年代,由于忽视零部件研发,中国挖掘机在发动机、液压泵等关键部件上开始落后,外资企业趁机占领95%的市场份额。
转折发生在21世纪初。以三一重工、徐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质量提升、工艺优化和性价比战略逐步收复失地。他们发现中国市场的真正需求在于那些外资企业无法覆盖的农村乡镇"神经末梢",通过建立庞大的售后服务体系,定期巡检、快速响应,赢得了客户信任。
到2022年,国产挖掘机市占率已达83.2%,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挖掘机制造国。2023年,主要厂商海外营收占比已达40%-60%,出口目的地多为"一带一路"国家。这些国家中有33个城镇化率低于50%,总人口13亿,为中国挖掘机提供了另一个潜在市场。
盾构机:在施工中积累的中国智慧
如果说挖掘机是在市场末梢中找到突破,那么盾构机的发展则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另一条路径——在施工实践中积累技术。
盾构机是一种用于隧道施工的大型复杂设备,每台都需要根据具体工程的地质条件专门设计制造,具有"一次性"特点。中国首次使用现代盾构机是在1996年,当时从德国引进的两台盾构机用于西康铁路秦岭隧道建设,每台价格高达3.5亿元,且维修保养完全由外方控制。
2016年武汉地铁8号线过江隧道的建设,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盾构技术上的进步。这条隧道面临单管双线设计、复合地层、施工稳定性要求高等多重挑战。中铁十四局定制的"楚天号"盾构机直径达12.55米,创新性地采用了长压换刀技术和复合刀盘设计,成功应对了"上软下硬"的千层蛋糕地质。
中国盾构机产业的发展与其他行业不同,具有高度"融合性"。每台盾构机的设计制造都需要与施工单位紧密结合,施工中积累的经验直接推动制造技术进步。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盾构机制造国,全球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二,前五强企业中中国占四席。
核电装备:在无人之地的坚守与突破
中国装备制造业中,核电装备的发展路径最为独特——这是一群科研人员在四川深山中默默坚守数十年的成果。
中国核电技术起步很晚,1985年才开建第一座核电站,比美国晚了34年。但今天,中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已成为全球在建机组最多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这一成就的源头可追溯至1958年的核潜艇工程(09工程),当时中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主研制出核潜艇动力堆。
1970年,中国第一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发出第一度核电;1985年,秦山一期核电站开建;1996年,核动力院的科研人员在四川夹江的909基地开始设计自主百万千瓦核电方案;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中国将核电安全标准提高到第三代,催生了ACP1000技术;2013年,这一技术与中广核的ACPR1000+技术融合,最终形成"华龙一号"。
"华龙一号"创新性地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理念,能够应对所有事故工况,在最极端情况下也能保证72小时的稳定。这一技术完全自主,其核心的177堆芯方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研发,体现了中国核工业人"几十年磨一剑"的坚守精神。
装备制造业的中国答卷
从挖掘机、盾构机到核电装备,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装备制造业在其中发挥了支柱作用。2024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3.3%。
徐工生产的700吨超大型液压挖掘机、中铁重工研制的16米级超大直径盾构机、全球领先的"华龙一号"核电技术,都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亮眼名片。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科研人员和产业工人"一次又一次反抗现实"的勇气,是"千钧之力"的集体奋斗。
装备制造业的本质,是人类将自身能力外化的过程。从最初的眼耳口鼻四肢,到今天的超级机械,这一演进历程见证了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坚定信念。正如核潜艇之父彭士禄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所体现的:在无人之地漫长的坚守,终将爆发出改变世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