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总统生前最后去的大坝,是什么来头?值不值得如此重视?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H4y1u75g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伊朗总统生前最后视察的卡拉西大坝:一座见证地缘博弈的水利工程

2024年5月19日,伊朗总统莱希在参加伊阿边境大坝竣工仪式后的返程中因直升机事故不幸遇难。这座名为**卡拉西大坝(简称B大坝)**的水利工程,究竟有何特殊价值,值得两国元首共同出席?其背后更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角力?

阿拉斯河上的“第三座合作大坝”

卡拉西大坝位于伊朗与阿塞拜疆的界河——阿拉斯河上。这条全长420公里的河流此前已有两座苏联时代修建的大坝(阿拉斯大坝、米尔木干大坝),合计装机44兆瓦,灌溉40万公顷土地。而B大坝作为第三座跨界工程,虽规模仅属中型(库容6200万方,装机80兆瓦),但设计极具象征意义:

  • 国界线上的精确对称:大坝中线即两国边界,两侧完全对称布置泄洪闸和发电厂房(各设一个取水口),甚至不惜以高成本在土石坝体上开凿分离式混凝土结构,避免未来主权争议。
  • 梯级开发的“黄金搭档”:B大坝上游10公里处的**科达法林大坝(A大坝)**才是真正的核心——库容16亿方、装机200兆瓦,承担蓄水调洪功能,而B大坝则利用其下泄水量发电灌溉,形成互补。

水资源争夺下的地缘博弈

这一工程的建设史堪称“中东水利外交教科书”:

  1. 苏联遗产与战争中断:A大坝早在苏联时期开工,但1993年因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纳卡战争停滞(亚美尼亚控制坝区,工程仅完成70%)。
  2. 伊朗的斡旋困境:2016年伊朗与阿塞拜疆协议复工,却需亚美尼亚同意施工。伊朗最终说服亚美尼亚让出10公里安全区,但阿塞拜疆又担忧伊朗借工程扩张影响力。
  3. 战争转折与共建转机:2020年阿塞拜疆夺回失地后,伊朗主动邀请其参与建设,将工程转化为两国合作项目,化解猜忌。

为何值得总统亲临?

  • 战略意义远超经济效益:两坝合计灌溉26万公顷土地(占伊朗北部重要农业区),但更关键的是其政治象征——通过共同开发争议河流巩固伊阿关系,对冲地区紧张局势。
  • “水利外交”的典范:伊朗以技术能力(自称全球水利第四)主导项目,展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同时避免卷入阿亚冲突。

悲剧背后的未解之谜

莱希此行本为彰显伊朗的“区域调停者”角色,却以意外告终。尽管事故原因尚待调查,但这一工程的历史已足够复杂——从苏联遗产到战争中断,从伊朗单边推进到最终两国共赢,每一步都折射出水资源在中东地缘中的致命分量。

(注:文中A/B大坝名称仅为叙述区分,实际名称分别为科达法林大坝、卡拉西大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