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不如国产」的iPhone为何全球销量上亿?「信号」评测们没有告诉你的秘密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3mTYvEz1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手机信号测评的真相:为什么大多数评测都不靠谱?

近年来,关于手机信号的讨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5G建设领先全球的中国,用户却经常遇到信号满格却刷不出消息的尴尬情况。iPhone的信号问题更是成为热议焦点。然而,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市面上大多数所谓的信号测评都存在严重问题,甚至具有误导性。

一、手机信号的基础知识

要理解手机信号,首先需要了解不同频段的特点:

1. 低频(<1GHz)

  • 代表频段:广电700MHz N28(30MHz频宽)、电信850MHz B5(10MHz)、联通900MHz B8(10MHz)
  • 特点:覆盖能力强、衰减低,是"打底网",保证基础覆盖和通话可靠性
  • 问题:资源宝贵,频宽窄,速度慢;覆盖范围大导致基站密度低,容易信号弱

2. 中频(1-2.6GHz)

  • 代表频段:B3(移动/电信/联通)、B1(电联共建共享45MHz)、B38/B39(移动早期4G)
  • 特点:兼顾覆盖和速度,是4G/5G网络的主力频段
  • 问题:在人流密集场所容量不足

3. 高频(>2.6GHz)

  • 代表频段:N78(电联各100MHz)、N41(移动160MHz)、N79
  • 特点:容量大,适合密集场景
  • 问题:衰减快,覆盖范围小

关键认知:

  • 信号体验遵循木桶效应,取决于最弱环节
  • 极限环境下,低频上行能力是瓶颈(手机发射功率不足,而非接收不到信号)
  • 人多时中高频容量优势显现,但需要足够密集的基站

二、主流测评的五大问题

1. 测试方法不科学

  • 只测接收灵敏度(如B3/B39频点),忽略实际使用场景
  • 待机状态测速无意义(5G手机待机时仅连接B3)
  • 未遵循MIMO测试标准(应满足2869.2而非1484.6)

2. 发射功率测试的误区

  • 现代手机采用多天线设计,单天线测试已过时
  • 信号条仅反映接收功率,与发射功率无关
  • 忽略手机复杂的NV配置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3. 测速环节的漏洞

  • SpeedTest在国内水土不服,结果不稳定
  • 运营商测速点减少,CDN测速点差异大
  • 未考虑QCI优先级对网速的影响(如广电QCI9 vs 移动QCI8)

4. 明显的操作误导

  • 故意设置错误网络模式(如强制iPhone使用5G测4G信号)
  • 不同时间点对比信号强度(如华为-108dBm vs 其他手机-114dBm)
  • 选择性展示不利数据,忽略上下文

5. 行业的技术封锁

  • 厂商限制Bootloader解锁,阻碍专业工具使用
  • 封杀信号测试相关功能(如Celluar Pro、网络信号大师)
  • 官网参数不透明(隐藏MIMO、CA、SA/NSA支持情况)

三、如何科学评估信号性能

1. 专业测试标准

  • FCC/NCC认证数据(发射功率、天线增益、SAR值等)
  • 多天线MIMO条件下的OTA测试
  • 实际场景中的上行速度测试(尤其是低频段)

2. 关键硬件要素

  • FEM(前端模块):比基带更影响信号质量(如Skyworks优于Qorvo)
  • 天线设计:数量、布局、增益决定性能
  • 频段支持:全球漫游需要完整低频支持(如N28F vs N28A)

iPhone 16系列的天线改进:

  • 新增PC1.5高功率双天线上行(29-31dBm)
  • N41/N78频段增益提升
  • 卫星通信复用LTE天线(节省空间)

3. 实际体验要素

  • 全球频段支持:影响国际漫游体验
  • 载波聚合能力:决定多频段协同效果
  • SAR限制:国际版因辐射标准可能降低发射功率

四、iPhone信号的真相

优势:

  • 全球最全面的频段支持
  • 优秀的CA载波聚合能力(支持上百种组合)
  • 双SDR735射频收发器+多FEM设计
  • 国际漫游体验领先(完整低频支持)

劣势:

  • 全面屏设计牺牲低频天线性能
  • 全球合规导致SAR限制较严格
  • 极端环境下上行能力较弱

典型案例:

  • 水库山谷中:SE3(非全面屏)信号优于16 Pro Max
  • 国际旅行:iPad Pro因高增益天线表现优异
  • 法国SAR事件:因测试方法差异导致"超标"

五、选购建议

1. 国内用户:

  • 优先考虑运营商匹配(移动用户关注N41/N28,电联用户关注N78/N1)
  • 旗舰机FEM用料(Skyworks > Qorvo > 国产)
  • 5G CA支持情况

2. 国际旅行者:

  • 确认目标国家主力频段(如日本需N77/N79)
  • 检查eSIM支持情况(比实体卡更方便)
  • 考虑iPad作为备用热点(天线增益更高)

3. 测评观察指南:

  • 警惕单一场景测试
  • 关注上行速度而非信号格数
  • 优先参考FCC认证数据
  • 识别商单软广(如刻意对比不同时间点的信号)

六、行业展望

  1. 自研基带:苹果未来可能通过自研方案优化天线设计
  2. eSIM普及:将改变国际漫游体验(推荐eSTI方案)
  3. 毫米波发展:需要更密集基站支持
  4. 测试标准化:亟待建立行业统一的测评框架

最终结论:手机信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通过几组测速数据评判。iPhone虽然在极端环境下存在短板,但其全球兼容性和综合体验仍然领先。消费者应该根据自身需求,结合专业数据而非娱乐化测评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