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五国夹击!新中国首次远洋行动经历了什么?有多艰难!【月下昙华】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Z5ySYQE1p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远洋使命:中国718工程与南太平洋的隐秘较量

神秘启航:向阳红五号的秘密改装

1980年5月18日,南纬7度、东经172度的太平洋海域,在经历了连日暴雨后终于迎来了难得的晴朗天气。这片远离主要航线、不属于任何国家专属经济区的荒凉海域,此刻却异常热闹。美军侦察船在周边徘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舰试图闯入,苏联军舰则在远处观望。各国飞机在空中盘旋,监视着已在海上停泊十天的六艘中国驱逐舰。这些排水量仅3000吨的驱逐舰根本不适合在深海长期停留,战士们饱受暴雨侵袭,感冒发烧、精神萎靡,却仍坚守岗位。这支自1967年7月经毛主席特批成立的远洋科考队,已经接到了来自万里之外北京的命令——决战的时刻即将到来。

当时中国海军实力薄弱,所有舰船总排水量不及美国一艘航母,能够远洋航行的船只屈指可数。在公海上,这样的海军注定会遭受他国羞辱。那么,中国人为何要不远万里来到这片海域?美苏等国又是如何骚扰中国舰船的?这支神秘科考队的真实目的是什么?这次行动对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又有何深远影响?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1970年,从一艘名为"向阳红五号"的科考船说起。

十年蛰伏:从广州港到南太平洋的漫长准备

向阳红五号是周总理特批、由海洋局购买的船只。为掩人耳目,海军并未直接出面。整个行动以毛主席批准成立远洋科考队的7月18日为记,代号"718工程"。1970年3月,青岛海洋学院、中山大学和中科院刚毕业的学生们,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登上了这艘正在广州港进行神秘改装的船只。国家海洋局的工作人员同样不清楚任务内容。无数造价不菲的先进仪器被运上船,从北京赶来的专家、手持介绍信的陆军空军战士也纷纷登船,换上海军统一定制的蓝色中山装。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涉及面最广、参与部门最多的保密项目。

船上人员对任务目的猜测纷纭:有人认为这是间谍船,有人猜测要执行外海特种作战,更多人则认为只是普通科考。但若仅为科考,为何要如此严格保密?从新疆戈壁调来的梁凤森参与过"两弹一星"气象预报工作,他猜测任务可能与"两弹一星"有关,但具体内容仍不清楚。改装完成后,船只却迟迟未获出海许可,船员们被禁止下船,所有信件需使用军方提供的虚拟地址,南海舰队还派兵24小时守卫。1971年,两名年轻人因打听出海时间被立即调离,严苛的处理方式让其他人噤若寒蝉。这一等,就是五年。

冲出岛链:人民海军的首次远洋征程

1976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回暖。与此同时,向阳红五号突然获得大量补给物资,船员们意识到行动即将开始。为掩人耳目,船员身份被重新伪装:舰长变船长,政委变经理,军衔被隐去。国家还调来一艘相似的货轮,刷上相同颜色,与向阳红五号组成编队。3月30日,编队出发,计划从台湾岛以南、菲律宾群岛以北的水道穿越第一岛链——这是人民海军水面舰艇首次冲出岛链进入太平洋。尽管此时周恩来总理已去世,未能亲眼见证这一时刻。

航行中,编队紧贴菲律宾一侧,借助雨天掩护,在深夜成功穿越巴士海峡。战士们欢呼雀跃,特别是参加过西沙海战的老兵。4月9日通过第二岛链,12日进入南太平洋。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4月13日,日本侦察船尾随;美军侦察机超低空掠过,最近距离不足30米,甚至投下声纳浮标;新西兰侦察机则用探照灯直射甲板,掀翻科考仪器。面对挑衅,船员们只能强装镇定。在相当于三个渤海大小的海域,重力组绘制了海底地图,重点关注较浅区域;气象组则通过云层观测和监听外国天气预报,试图掌握这片陌生海域的气象规律。

4月底,补给即将耗尽,编队开始返航。为防止台湾海军干扰,他们改道菲律宾中部回到南海。首次出海历时近两个月,《人民日报》大幅报道科考成果,八一电影制片厂也推出纪录片。但这些宣传未能迷惑美苏——他们早已猜出中国借科考之名探测导弹落点的真实意图。

惊涛骇浪:超级大国的围追堵截

1977年春天,向阳红编队再次出发时,挑衅升级:美军侦察机投放数十个红色浮标和冒烟罐子;苏联军舰逼近至300米,双方武装对峙;不明国籍潜艇在水下跟踪,导致重力仪读数异常。最惊险的是1978年5月返航时,美军"企业号"航母编队突然出现,舰载机从编队上空呼啸而过。在强大的美国海军面前,中国科考船如同"大洋中的一片树叶"。

到1979年,当中国海军主力仍在为突破第一岛链努力时,向阳红编队已六次横穿岛链,更新了167张海图,再也不用依赖麦哲伦时代或二战时期的老旧地图。漫长的航程中,船员们忍受着枯燥与危险:报务室高强度磁场曾吸引球状闪电;战士们靠听《三国演义》打发时间;所有人都对任务真相充满好奇却又不敢多问。

终极任务:东风五号的太平洋试射

1980年,向阳红编队第五次出海,这次不再孤单:两艘远洋测量船、六艘驱逐舰(占中国当时远洋驱逐舰的一半)及补给舰等共18艘舰船组成庞大编队。5月1日出发当天,党中央宣布成立深圳经济特区——两个看似无关的事件,却共同预示着中国的开放与崛起。

5月8日,编队抵达预定海域,船员们终于得知真相:中国将进行洲际导弹试射,目标落点正是他们反复勘测的南太平洋海域。15年的718工程正式解密。原来,重力组的工作是为测算地球重力场,确保导弹精度;气象组则为选择最佳发射窗口;水文调查则是为万一数据舱落水时便于搜寻。

5月17日,落点海域天气恶劣,气象组经过激烈辩论,以5:4投票决定按计划发射。当晚,所有人彻夜未眠,直到凌晨云层散开,曙光初现。5月18日,导弹从酒泉发射,飞行约30分钟后,弹头在预定海域4000米高空释放数据舱,弹体则激起80米高水柱。打捞过程中,美军侦察机突然逼近,潜水员刘志友冒死游向数据舱,在急流中将其牢牢抓住。这一刻,凝聚着中国"两弹一星"工程数十年心血的宝贵数据终于安全回收。

历史回响:从弱国无外交到战略威慑

从1954年毛主席向斯大林求购原子弹技术被拒,到1980年东风五号导弹试射成功,中国用26年时间建立了完整的战略威慑体系。1960年代,射程逐步增加的东风系列导弹与原子弹、氢弹的成功,使中国在珍宝岛冲突中有了对抗苏联的底气。而718工程之所以能在1976年后全面展开,正因中美关系改善创造了有利窗口期——再早会遭美国阻挠,再晚则可能面临美国新一轮遏制。

这次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具备洲际核打击能力的国家,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当深圳特区开启经济腾飞的同时,南太平洋上的那支特混编队则向世界宣告:中国已拥有捍卫和平的硬实力。历史证明,没有"两弹一星"的战略支撑,就不会有后来安心发展的四十年;而没有人民的奉献与牺牲,也不会有这些捍卫国家安全的"大国重器"。在波涛汹涌的南太平洋上,那抹"向阳红"见证了一个民族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的艰辛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