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空置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BX3YcE7h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中国写字楼过剩危机:繁荣时代的产物与转型阵痛

当我们频繁讨论商品房库存问题时,另一种同样严重的城市过剩产品——写字楼,却被许多人忽视。如今,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持续攀升,二三线城市情况更为严峻。这场过剩危机的背后,是土地财政依赖、盲目规划与产业脱节的多重因素交织,其影响已远超房地产领域,直接威胁城市可持续发展。

空置率数据触目惊心:全球对比下的中国困境

2024年第四季度数据显示,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写字楼空置率均超国际警戒线(20%):北京18%、上海核心区16.4%(非核心区29%)、广州21%、深圳29%。对比全球主要城市,东京空置率仅3.67%,伦敦6%-8%,悉尼12.8%,巴黎18%。而美国部分城市如纽约(28%)、旧金山(22%-24%)与中国一线城市类似,但中国二三线城市的空置率更为惊人:成都、重庆、武汉等普遍在25%-35%之间,部分甚至突破40%,个别接近50%。

过剩根源:土地财政与盲目规划的狂欢

写字楼过剩与住房过剩同源,均是房地产黄金时代的产物。过去20年,地方政府依赖土地出让金和房地产税收,部分城市土地收入占政府性基金收入的90%以上。这种模式催生了过度开发:

  1. 规划失衡:许多城市新区商办用地占比超30%,远超国际合理区间(15%-30%)。开发商为满足地块打包开发要求或提升住宅溢价,被动建设写字楼。
  2. 新城竞赛的泡沫:一线城市热衷建设“第二CBD”“科学城”,深圳规划40个“总部基地”,其中“超级总部”片区总建面达520万平方米;二三线城市则争相打造“全球总部基地”“独角兽岛”,试图通过高楼大厦塑造现代都市形象,却忽视产业基础。

两大致命问题:产业空心化与规划滞后

  1. 有城无市:许多新城依赖房地产开发,却未同步引入产业。低线城市的新区缺乏就业机会与生活配套,无法吸引人口流入。住宅尚可因投资需求维持表面繁荣,但企业不会无故租赁空置写字楼。
  2. 需求错配:当前规划多是10-20年前的产物,传统密集型办公(如金融、地产)需求萎缩,而新兴产业偏好灵活办公(如共享空间)。叠加经济转型压力,企业缩减面积或迁至低成本区域,进一步加剧空置。

空置的代价:资源浪费与隐性危机

  1. 土地与能源浪费:空置写字楼挤占本可用于住房或公共空间的土地。例如,广州某新城空置楼宇年耗电量相当于10万户家庭用电;深圳空置租金损失可建10座三甲医院。
  2. 财政与金融风险:新区建设依赖城投债,部分城市负债率超500%。空置物业导致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反噬地方财政,威胁金融系统稳定。

改造困境:理想与现实的距离

全球通行方案是将写字楼改造为酒店、公寓或娱乐场所,但中国面临特殊挑战:

  • 公寓不受待见:因不附带学区、医疗等权益,需求有限。
  • 改造成本高昂:办公楼大空间结构与住宅系统不匹配,核心地段改造成本推高售价,市场接受度存疑。

未来出路:打破惯性,重构逻辑

  1. 严控新增供应:调整土地出让结构,减少商办用地比例。
  2. 产业先行:新城规划需以产业导入为核心,避免“造城运动”。
  3. 政策创新:探索“商改住”权益配套(如积分落户),或通过补贴引导功能性改造(如养老社区、文创空间)。

写字楼过剩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道深刻伤疤,其修复不仅需要市场调节,更需打破土地财政依赖与政绩导向的规划逻辑。否则,这些玻璃幕墙下的空荡空间,将成为城市转型路上最刺眼的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