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和理工科生谁更卷?我统计了文/理科研究生的电脑,结果竟然是…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GoGYkEox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文科生与理科生的电脑使用图鉴:一场20台荣耀MagicBook Pro14揭示的学术生态差异

实验设计:当文理科研究生遇上全新笔记本

为探究不同学科研究生的数字行为差异,研究者向10名文科与10名理工科研究生发放了20台全新荣耀MagicBook Pro14,要求所有电脑活动必须通过该设备完成,并承诺给予每人千元奖金。20天后,电脑被回收分析,数据揭示了文理学科间微妙而深刻的使用差异。

理科生的“达芬奇睡眠法”与崩溃式科研

理工科学生的电脑记录呈现出极端的工作模式:周期性爆发与玄学自救。例如,一名学生在3月17日晚8点持续工作至次日凌晨6点,仅睡3小时后继续奋战到下午4点,随后突然转向搜索“八字用神”“路神福气”——高强度工作后,大脑开始寻求玄学慰藉。另一名学生更连续工作18小时,最终搜索“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和“科研人员中年危机”,折射出高压下的身份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学生普遍优秀(如有人已发表4篇CCFA论文),但工作节奏呈现“昼伏夜出”特征,最活跃时段集中在晚上10点后,与计算机学科“夜间编码”的文化不谋而合。

文科生的规律作息与“可爱型工具”

文科生的使用记录则显示更强的作息规律性:活跃高峰在下午4点,极少熬夜。工具选择也更具“亲和力”:如命名为“让科研像聊天一样简单”的写作助手、小羊头图标的PDF工具,以及多人使用的小滤镜文献翻译器。这些工具名称直白、设计轻快,与理工科晦涩的PyCharm、VSCode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文科生中亦出现学科交叉的尝试。例如,一台电脑桌面存有《机器学习(周志华版)》,尽管该书在AI领域已属“过时经典”,却反映了社科领域对技术工具的初步探索。

娱乐行为:英雄联盟的“遗体”与续航测试

非工作场景中,娱乐行为高度集中于游戏。一名理工科学生周末连续12小时玩《英雄联盟》,工作日却完全未启动,最终卸载游戏以“隐藏娱乐痕迹”。这一细节意外验证了荣耀MagicBook Pro14的游戏性能:“如果卡顿,不可能坚持12小时”。

续航表现同样被参与者肯定。一名用户提到,电脑从早9点持续工作至晚间会议结束仍有余电,且“断电后性能无衰减”,综合评分达8.5-9分。

殊途同归的科研困境与设备需求

尽管文理科在工具偏好、作息时间上差异显著,但两者均面临超负荷工作后的“精神出走”——算命、中年危机搜索等行为,成为高压下的共同出口。而荣耀MagicBook Pro14则凭借均衡的性能与续航,适配了不同学科的需求:无论是深夜代码编译还是文献翻译,都能在无电源场景中保持稳定输出。

结语:平行轨道上的相似孤独

实验最终揭示的不仅是学科差异,更是当代研究生的普遍状态:在各自的轨道上拼命奔跑,偶尔交叉,却共享着类似的压力与解脱方式。而一台可靠的电脑,或许是他们为数不多的“战友”之一。

(全文约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