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北极"飞地":北洋政府莫名签的条约 八十年后变中国的福地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E421P7r8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百年条约意外生效:中国如何获得北极科考站的"通行证"
1925年,北洋政府段祺瑞在法国邀请下签署了一份名为《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的国际协议。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份被遗忘70年的条约,竟在1990年代成为中国进军北极的法律依据,最终促成中国北极黄河站的建立。
一、北极群岛的百年争端
斯瓦尔巴群岛(旧称斯匹次卑尔根群岛)距离北极点仅1750公里,是地球最北的人类居住地。1596年荷兰探险家首次发现时,这里只有北极熊和麋鹿。随着渔业和矿产资源的发现,英、美、俄、挪威等列强为此争执40年。一战期间挪威实际控制全岛,但在1920年被迫与17国签订条约:挪威拥有主权,但签约国公民可自由进出从事科考和商业活动。
二、北洋政府的意外签约
1925年,法国为制衡英美日同盟,拉拢中国加入条约。段祺瑞起初怀疑是陷阱——此前法国刚通过汇率手段多索6500万银元赔款。他先后咨询驻法公使陈箓和康有为,后者极力主张签约:"这地方有鱼有矿,列强都抢着要,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最终北洋政府签字,但随后政权更迭,条约被彻底遗忘。
三、尘封70年的关键发现
1991年,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在挪威考察时,意外从《北极指南》中发现中国竟是条约原始缔约国。经外交部和中科院核查,最终在挪威博物馆找到原始文件。依据该条约,中国于2004年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黄河站,成为全球第8个北极科考国家。此时距条约签署已过去80年。
四、历史启示
这个戏剧性故事展现了国际法的长期效力:一方面,挪威"有权无实"的主权安排体现了大国博弈的妥协艺术;另一方面,中国因早期参与国际体系而获得意外红利。正如研究者所言:"国际条约就像时光胶囊,可能在某天突然兑现价值。"如今黄河站已成为中国研究北极气候变化、航道开发的重要基地,这一切都始于百年前那个将信将疑的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