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见37】制造“信息茧房”?算法不背这个锅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5LCzdEK5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媒介革命与信息减防:一部人类传播秩序的演进史

近年来,"信息减防"概念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许多人将其与内容平台的推荐算法直接关联,担心算法会将自己困在量身定制的信息盒子中。然而,这种将传播生态问题简单归咎于推荐算法的观点,忽视了人类信息传播史的基本规律——每一次媒介革命都会打破旧有传播秩序,而新秩序的建立需要时间与系统性调整。

当代互联网生态问题的根源,在于信息总量与传播效率的双重指数级增长对传统传播结构的冲击。用户面对海量碎片化内容,不得不频繁做出判断与决策,导致信息过载现象普遍。推荐算法本质上只是一个技术中性的分发工具,其设计初衷正是为了缓冲用户端的过载压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制造信息封闭的从来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人类对新技术的不适应与治理机制的滞后。

在文明史前的口耳相传时代,信息传播受限于地理和人际网络,部落长老垄断了关键信息的传播权,形成了最早的"限定式推荐"。苏格拉底曾警告文字会削弱学者的记忆力,这堪称历史上第一次"反媒介效率"的批判。手抄本时代,知识阶层通过节选著书构建出早期知识过滤机制,人工推荐已现雏形。印刷术的普及引发了欧洲知识阶层对"低质量信息泛滥"的恐慌,报社与出版机构发展出书评与导读系统,实质是建立人为的传播优先级。

广播电视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中心化传播结构,也催生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和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等深刻批判。门户网站与搜索引擎阶段,信息从稀缺转为过剩,栏目分区、热榜机制等新型推荐方式应运而生。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使推荐算法成为必要工具——它让普通人的才华得以展现,促使《恶伦春奶奶》唱歌等小众内容破圈,推动了产地直播等新型商业模式,显著提升了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

传播秩序的重建历来需要三方面协同:制度规则的完善、内容形式的创新和用户能力的提升。印刷时代催生了出版审查和通识读本;广播电视时代建立了播出牌照制度和专业化的节目制作规范;门户网站时代发展了网络版权管理和搜索优化技术。当前算法推荐阶段的问题,本质上是传播技术变革与治理体系升级不同步的结果——责任制度、内容边界和用户习惯这三大支柱未能及时适应新技术环境。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片面追求流量,弱化了社会责任,甚至成为假消息的推手。解决之道不在于压制推荐算法,而在于构建与之适配的治理机制:技术上增强用户对推荐过程的参与度;内容上恢复权威媒体的专业标准;制度上建立多元信息展示的规范。正如历史所示,媒介革命总会经历短期混乱,但最终会通过秩序重构实现信息传播的民主化与平权化。我们正在经历的,不过是这一永恒进程的最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