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留下的数亿烂账,最后是怎么处理的?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2DNYCEbM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从64亿白银到"换了人间":近代中国外债沉浮录

1928年,当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接过政权时,财政官员翻开账本后几乎昏厥——前朝遗留的外债竟高达64亿银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国民政府20年的财政收入总和,需要四万万中国人不吃不喝二十年才能还清。这笔天文数字的债务从何而来?它如何成为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最终又是如何被解决的?

晚清:从"天朝上国"到"黑卡客户"

清政府的第一笔外债发生在1853年咸丰年间。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南方,上海道台吴健章向外国商人借款1.3万银元用于镇压起义。这标志着清廷财政从"天朝上国"的自给自足转向依赖外债的转折点。

实际上,自乾隆后期开始,清王朝就已陷入财政困境。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仅镇压白莲教起义就耗资2亿两白银。面对内忧外患,清廷不得不放下"天朝"架子,开始大规模举债:左宗棠收复新疆借款1.6万两,中法战争期间向外国银行借款,洋务运动中兴办实业、修建铁路等又借款5300万两。

此时的清政府成为列强银行争相贷款的"VIP客户"。英国、美国、德国等甚至为谁能给清廷贷款而激烈竞争。原因很简单——中国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资源是最佳抵押品。正如视频中所说:“你让韩国去向列强借五千三百万两白银试试。”

战争赔款: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如果说主动借款尚属可控,那么战争失败后的巨额赔款则彻底将清廷推入债务深渊。鸦片战争赔款2100万银元,甲午战争赔款2亿两白银,而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的庚子赔款更高达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

这些赔款远超清廷偿付能力,列强"贴心"地提出分期付款方案,并"慷慨"提供贷款以偿还赔款。这种"以贷养贷"的模式不仅需要支付高额利息,还往往附带铁路修筑权、港口使用权等政治条件,使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

民国:从"擦屁股"到全盘接收

1912年清帝退位,留下的是一地烂账。孙中山在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当天发表的《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中,不仅承认了清廷所有外债,还确认了列强在华特权。这是民国政府为获得国际承认付出的代价。

袁世凯执政时期,中国人民节衣缩食偿还债务,到1927年北洋政府垮台时,庚子赔款仍有7亿多两未偿还。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成立专项小组清理债务,发现总债务高达72亿银元,扣除8亿"烂账"后仍有64亿待还,其中57亿是庚子赔款本金及利息。

面对这一天文数字,国民党元老胡汉民曾建议不承认北洋政府的部分债务。但作为列强支持的买办政权,蒋介石政府选择了全盘接收,甚至将本可免除的8亿"烂账"也一并认领,继续通过压榨百姓偿还外债。

新中国:一举废除不平等债务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及外债。这一壮举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背负百余年的债务枷锁。正如视频结尾所言:“这种魄力大清没有,北洋政府也没有,常凯申更没有。被列强扶起的买办面对肘子,从头到脚的骨头都是软的。”

从1853年到1949年,中国的外债史是一部民族屈辱与抗争的历史。64亿白银的债务重负,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被彻底推翻。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只有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才有勇气和魄力斩断殖民主义的锁链,开创"换了人间"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