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网拦,找船管,船身里面修道场,100多年年前海军的鱼雷防御手段

原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wJ1aYJEZg
转文本:OpenAI Whisper-Medium
整理:Deepseek V3


鱼雷攻防战:从防鱼雷网到现代防御系统的百年博弈

鱼雷的崛起与早期防御尝试

19世纪中叶,鱼雷作为水下武器登上历史舞台。1866年英国工程师华特·黑德发明的自行式鱼雷,利用水不可压缩的特性,通过水下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直接撕裂舰体。短短十年间,鱼雷性能飞速提升,从试验武器升级为主战装备,迫使各国海军寻求防御手段。

1876年,英国海军部提出首个实用方案——防鱼雷网。其原理简单粗暴:用物理屏障阻挡鱼雷,使爆炸远离舰体。1877年,全球首艘装备防鱼雷网的战舰“雷神号”问世。这种网由直径165毫米的钢丝环编织而成,每平方米重达5千克,平时折叠收纳,停泊时展开。早期测试表明,90千克装药的鱼雷在7米外爆炸时,防鱼雷网能有效保护舰体。

然而,防鱼雷网存在致命缺陷:航行时展开会严重拖慢航速,且一旦脱落可能缠绕螺旋桨。更关键的是,1880年代鱼雷破网器的出现直接刺穿了这一防御体系。尽管英国升级为百吨级重型钢网,但鱼雷动力(如1907年白头鱼雷航速达10节)已远超网的承受极限。1915年,三艘英国战舰在布网状态下仍被新型鱼雷击沉,宣告了舰载防鱼雷网的终结。

被动防御的进化:从“接化发”到多层装甲

防鱼雷网淘汰后,设计师转向舰体结构防御。早期尝试包括在舱室填充煤炭吸收冲击,但效果不佳。1914年,英国推出鱼雷鼓包——外挂空舱结构,通过牺牲外部模块保护主体。同年,美国提出划时代的五层防御系统:交替布置空舱、液舱与高弹性钢防雷壁,纵深削弱爆炸能量。1915年田纳西号战列舰验证了这一设计的优越性。

1930年代,防御系统进一步内化。意大利的普列塞系统采用双层圆筒吸能,但实战中结构弱点易被集中破坏。日本“大和号”则将装甲带延伸至船底,形成“八宝盒”式舱室,其防雷纵深达历史巅峰。然而1944年武藏号被20枚鱼雷击沉,暴露了被动防御的极限——再精妙的设计也难以应对饱和攻击。

现代防御:从硬抗到智能拦截

二战后,鱼雷技术飞跃发展。现代线导鱼雷可精准攻击舰底,通过“断龙骨”战术一举摧毁战舰。防御思路也随之革新:

  1. 结构强化:现代军舰虽不堆叠装甲,但采用高弹性钢材与模块化隔舱,提升整体抗冲击性。
  2. 主动拦截:如升学诱饵干扰声导鱼雷,反鱼雷鱼雷(ATT)直接拦截,水下声呐预警等。
  3. 战术规避:依靠舰载系统计算鱼雷航迹,实施紧急机动规避。

尾声:永恒的矛与盾

从1866年诞生至今,鱼雷凭借水下爆炸的独特杀伤力,始终是海军的心腹大患。防御系统则从简陋的钢丝网演变为融合材料学、流体力学与电子战的综合工程。未来,随着太空战时代的临近,鱼雷或将以新形态延续其威慑力,而人类对抗它的智慧也将继续书写下去。

(全文约1250字)